作者:影像科 薛冬圳 时间:2024-11-27 编辑:hxm 点击次数:46
周围神经病变是在许多临床环境中都可能遇到的常见疾病,现有报道表明,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率约2%~8%[1],涵盖多种病理的疾病,包括创伤性、先天性、自身免疫性、炎症性和肿瘤性疾病。患者最常见的表现为运动障碍、感觉丧失和疼痛[2],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也是导致残疾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医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临床在周围神经相关疾病的诊疗过程中需要进行更加全面的评估,以满足精准治疗、个体化治疗的需求,因此也对周围神经影像成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通过影像技术实现神经结构可视化、3D成像、高分辨多模态图像融合、3D打印建模等,为临床诊断、治疗和术前规划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
周围神经损伤及其他原因所造成的周围神经病变的评估主要基于临床和电生理检查[3, 4],无法直观地从形态学上显示神经结构、神经病变的位置、范围及可能的病因。磁共振神经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neurography, MRN)经过20多年的技术发展,涌现出多种成像技术手段,图像分辨率不断提高、扫描速度日益加快,已经成为辅助诊断周围神经病变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手段之一[5]。
周围神经MRI最小可识别的成像单元为神经纤维束[8],由多个单条的神经纤维及其髓鞘、周围的神经内膜、周围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及神经束膜捆绑在一起组成,而多个神经纤维束与周围外膜一起组成外周神经干。周围神经成像主要是利用神经内膜中的低蛋白水分子与周围组织水分子之间产生的T2时间差来突出神经纤维束的信号,利用神经内膜的水信号来勾勒出周围神经的结构形态。
脊髓的腹侧与背侧分别发出运动、感觉,向椎管外走行融合形成脊神经,多支脊神经汇合形成不同神经丛,四肢的周围神经由此延续形成。颅神经(12对)、脊神经(31对)与四肢等周围神经统称周围神经[9, 10],其中脊神经又形成颈丛、臂丛、腰丛、骶丛等不同的纤维丛。由于周围神经走行迂曲、结构复杂,与周围组织水分子信号差异很小,且周围往往存在骨骼、肌肉、脂肪、淋巴、血管等多种复杂组织结构产生干扰,成像难度大。目前,MRN的总体策略是采用高分辨各向同性的3D成像来解决周围神经结构走行复杂的问题,利用重T2权重的序列或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相关序列成像突出神经组织信号而抑制周围组织信号,并且选用合适的脂肪抑制技术减少脂肪信号的影响。
适应证:(1)周围神经解剖定位,显示正常解剖结构及变异;(2)制订手术或治疗计划:如外伤造成的神经损伤、神经卡压,或肿瘤等占位性病变的定性和范围评估等;(3)非特异性疼痛、感觉或运动障碍患者,电生理及传统MRI检查尚无定论,以排除/确诊周围神经病变;(4)神经相关疾病及周围组织病变累及神经的相关疾病的定性及范围的评估,神经损伤程度的分级;(5)术后评估;(6)为其他临床或教学活动提供影像3D数据。
参考文献(略)
尊龙凯时 地址:广州市沙太南路578号 邮政编码:510510 电话:86(020) 62323939
咨询手机:13922111505 邮箱:999brain120@163.com 传真:86(020) 6629 9224
Copyright 2006-2019 www.sdhxxclgs.com 尊龙凯时版权所有 粤ICP备060870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