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时间:2015-08-22 出处:广州日报2015-08-24 编辑:张三 点击次数:19111
文/广州日报记者 郭原毓 通讯员 胡誉怀
图/gettyimages
从《忐忑》、《最炫民族风》到最近的《五环之歌》,一首首“神曲”响彻大江南北,很多人不用学都能情不自禁唱起来,甚至在夜深人静或考试做题时,脑海中不断回响起神曲的旋律和节奏,完全停不下来,令人不堪其扰。这种同一首歌在脑内循环播放的现象叫做“耳虫(earworm)”。近日,一个来自英国伦敦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人们对“耳虫”现象的体验和主观感受与某些特定的大脑皮层结构有关。换句话说,“耳虫”经常骚扰你,有可能是因为你天赋异禀、骨骼惊奇哦。
“耳虫”可能
与大脑结构有关
几乎所有人都经历过这种一段音乐在脑中不断重复、怎么也挥之不去的现象,这种现象叫“耳虫”。 据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陈启山教授介绍,“耳虫”是从德文Ohrwurm直译过来的,这个词把爬进脑中的音乐形象地比喻成一只虫。在心理学上,“耳虫”引起的这种感觉叫“认知瘙痒”,会让人忍不住想去挠(回想)它。“耳虫”并不是真的虫,而是大脑接受信息后的生理反应。
多年以来,人们备受其扰却不知其所以然,而最近,英国伦敦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人们对“耳虫”现象的体验和主观感受,除了与不同的音乐训练程度、情绪状态和人格特征相关外,还与某些特定的大脑皮层结构有关。研究人员收集了被试的大脑磁共振成像数据,分别对大脑灰质体积和皮层厚度进行了统计,结果发现,经常遭遇“耳虫”骚扰的人的部分脑区皮层更薄。
对此,广州尊龙凯时脑科尊龙凯时心理行为科副主任医师温金峰介绍道:“实验中所谓的部分脑区皮层,指的是右侧哈氏回(HG)和右侧额下回(IFG),前者与听觉、知觉和自主音乐想象密切相关,后者则参与了音调记忆的加工。”此外,实验还表明,对于右侧海马旁回皮层(PHC)灰质体积较大、左侧额中回(MFG)灰质体积较小的人来说,“耳虫”甚至有妙用,能够帮助他们集中精力完成手头任务。这可以说明,在“耳虫”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中,左右两个脑区可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温金峰认为:“这些部位与听觉环路、记忆环路都是有关的,比如海马回就像一个容器,用于储存和提取记忆,但由于‘耳虫’总是很难利用传统的神经成像技术捕捉,实验得出的只是一种差异性的关联,‘耳虫’与大脑结构更确切的关系还有待更多实验来证明。”
“神曲”变“耳虫”,
节奏是法宝
虽然每个人的“耳虫”情况不同,但“神曲”出现的频率特别高。网络调查显示,在凤凰传奇走红后,90%的人在“你是我天边”后面都会自然而然接上“最美的云彩”,随后引发“耳虫”,脑中一直回响这段旋律。对此,陈启山教授认为,产生“耳虫”的旋律都具有相同的特点,即存在一个反复出现的节奏,好似“单曲循环”,另外,这些歌曲大多具有强烈的节奏。据统计,“耳虫”旋律一般都只是音乐中的一小段,其中33%是经常“周而复始”的副歌部分,27%是歌曲的其他部分,只有28%的情况重复的是整首歌曲。
“以《最炫民族风》为例,它以2.6秒为一个周期将四个音节重复4次,这样的节拍和人在慢跑半小时后的心率几乎同步——这也正是感觉最为兴奋的瞬间,因此大多数人都会不自觉地跟着这首歌摇晃起身体。而整首歌中核心节奏重复了20次以上, 简单鲜明的节奏,让‘耳虫’一旦出现就一发不可收拾。”陈启山说。
能够走红的“神曲”,一般都朗朗上口,歌词好记,不挑观众,加上传播渠道的多样性,在流行的那段时间满街都是“神曲”的声音,存在感极强,让人很难忽略。陈启山说:“总之,‘耳虫’产生首先要有一个信息接受的过程,也就是被神曲频繁洗脑,形成旋律和节奏印象。当‘耳虫’出现时,大脑的反应和听到音乐时的反应类似,启动听觉想象,生动地重现了我们听到旋律时的大脑反应。”
耳虫是病?
不是强迫症,更不是幻听
当脑中反复出现的歌曲或旋律不合时宜时,人们通常觉得很烦躁,不少人甚至觉得自己患上了“强迫症”。温金峰认为,“耳虫”是一种生理学现象,是正常还是病态,取决于它会不会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而强迫症、幻听都是病症,它们的程度是不一样的。
陈启山也持有相同的观点,他强调:“‘耳虫’是不受你控制的非自主被动现象,说来就来,没有规律可循。但强迫症不同,它具有行为和思维上的自主强迫性和有反复性,举个强迫症的典型例子——洗手,强迫症患者既要强迫自己洗手,同时也有一种反强迫情绪,想控制自己的洗手频率,正是这种反复的心理变化让强迫症患者陷入了焦虑和困境。”
至于幻听,主要分为真性幻听和假性幻听,真性即真的听到声音,比如总是听到别人在背后说自己坏话,事实上并不存在这回事,通常表现为“被害妄想症”;假性幻听则是脑海中出现的想象,有点像“耳虫”,但两者有本质区别。陈启山说:“假性幻听出现的是随机的想象和声音,类似于CD机的随机播放,它可能跟记忆片段有关,也可能是思维扩散的结果。但‘耳虫’特指重复性的旋律,而且一定指向已经入脑的记忆。”
不同的人出现“耳虫”的概率也不尽相同。研究表明,女性往往更容易受到“耳虫”的骚扰,音乐家也比普通人更常听到耳边徘徊的旋律。“耳虫”中还存在强势者,这种被称作“消除旋律”的曲调,一旦在脑海出现便势不可挡地盖过其他旋律。另外,当一个人对一段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产生共鸣时,这段音乐就会在其脑中不断重复。总之,专家们认为,“耳虫”是不是病,要看持续的时间长度和强度而定。
越注意越烦恼
“耳虫”遭到嫌弃,主要是因为它经常出现在不合时宜的情境中,而且阴魂不散。想想夜深人静或考试时突然来上一段《小苹果》,马上画风一变,令人完全静不下心了,更烦的是,越努力摆脱它,旋律好像反而响得越欢了。对于这种现象,陈启山解释说,这正顺应了心理学上的“自我控制的逆效应”,你越注意到它,它给人心理带来的厌烦越严重,就像歌词唱的那样,“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耳虫”是大脑接收到信息后情不自禁的一种反应,国外的一项研究显示,大部分“耳虫”只会持续30分钟左右的时间。这种现象虽然普遍,但它基本上是无害的,只有少数人表示“耳虫”让他们无法集中注意力做事,在遭遇“耳虫”后,46.67%的人选择想、听或者唱其他歌;25.71%的人用其他的方法转移注意力,如和别人聊天、想一些其他的事情等;7.62%的人坚持听这首歌、跟唱这首歌;1.90%的人选择喝酒;另外18.1%的人选择啥也不干或者直接去睡觉。
专家支招:妙法助你驱“耳虫”
专家认为,要对付耳虫,最好的方法有两种:
●“让耳虫飞”,不要管它,让它顺其自然,同时放松心情,控制住赶走它的欲望,徘徊一段时间后“耳虫”自然会飞走;
●积极有意识地思考或解决一些任务,最好是目的比较明确,能马上给出反馈的,比如心算一些简单的算数;也可以对自己发出简单可行的指令,比如数数书上共有几个字。
陈启山解释说:“这两种方法其实是针锋相对、截然不同的,第二种比较少人使用,但通常效果很好。因为大脑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耳虫’占据了一部分,我们要通过一些行为来抢回认知资源。大脑会对能快速反馈的思维给出优先权,所以适合做一些简单直接的思考。”反之,如果想的话题太深太广,比如穷究人生意义,效果可能并不好。
尊龙凯时 地址:广州市沙太南路578号 邮政编码:510510 电话:86(020) 6232 3939
咨询手机:13922111505 邮箱:999brain120@163.com 传真:86(020) 6629 9224
Copyright 2006-2019 www.sdhxxclgs.com 尊龙凯时版权所有 粤ICP备060870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