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5年03月11日 出处:检验科 编辑:廖紫阳 点击次数:7719
脂蛋白(a)是一种特殊独立的血浆脂蛋白,是1963年挪威遗传学家Berg在研究低密度脂蛋白的遗传变异时发现的。20世纪80年代末,人们发现Lp(a)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特别是Mclean等发现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与纤溶酶原(plasminogen,PLG)的结构具有高度同源性。脂蛋白(a)由肝脏合成,是一组与纤溶酶原有显著同源性的糖蛋白。受个体遗传基因的影响,呈现相对分子量大小不一的多态性。
Lp(a)的结构及组成 Lp(a)是一种富含胆固醇的脂蛋白,核心部分为中性脂质和apoB-100分子,其外围包绕着亲水性的apo(a),二者以二硫键共价连接;其中apo(a) 是Lp(a)的特征性糖蛋白成分,主要由一种称为Kringle的特征性结构构成,Kringle由80~11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依靠三个内部二硫键稳定。Lp(a)的代谢及血浆水平 Lp(a)主要在肝脏合成后分泌入血,血浆Lp(a)浓度主要取决于Lp(a)的合成速率,而与分解速率基本无关。人群中Lp(a)浓度个体差异极大,浓度范围可在0~1000mg/L,这种差异最主要由apo(a) 基因位点决定。
由于Lp(a)和PLG结构上的同源性,Miles等认为Lp(a)在血栓形成中起重要作用。Lp(a)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干预纤溶过程:可竞争性抑制PLG激活,干扰PLG与受体的结合,并抑制血小板血栓的溶解;可竞争性地抑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与PLG的结合,干扰血栓栓子表面纤溶酶原的激活,从而抑制纤维蛋白的溶解,有利于血栓形成;Lp(a)可干扰纤溶酶原与链激酶的结合,从而抑制了对纤溶酶原的激活作用,也就抑制了纤溶酶的形成和纤维蛋白溶解,促进血栓形成栓塞的发生。
Lp(a)与上皮细胞黏附分子表达有关,Takami等认为Lp(a)增强了细胞内黏附分子-1(ICAM-1)的表达。他们研究了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人,发现其血浆中Lp(a)浓度均升高。因此他们认为Lp(a)引起心血管疾病的病理机制可能不同于一般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而是Lp(a)增强了ICAM-1的mRNA的表达以及ICAM-1在细胞表面的表达,从而促进白细胞(特别是单核细胞)对血管内皮的粘附性及向血管内皮的转移,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和炎性心血管疾病两方面均起重要作用[5]。最新的观点认为,动脉内膜细胞基质(ECM)中的脂蛋白脂肪酶(LPL)能大大增强Lp(a)在内此细胞基质中的停滞作用。此外,研究认为,高水平血清Lp(a)浓度作为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不仅与其致动脉硬化和抗纤溶作用有关,而且可能与其降低红细胞膜脂流动性和变形性有关。
脂蛋白(a)为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子。血清脂蛋白(a)含量主要由遗传决定,不受饮食、性别和年龄的影响,并与其他脂蛋白、载脂蛋白无关。脂蛋白(a)含量增高者心、脑动脉硬化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者。脂蛋白(a)的水平有预测冠心病的转归,与急性心肌梗死的病程演化关系密切。脂蛋白(a)增高可见于急性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脑疾病患者、动脉硬化症、高脂血症、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冠状动脉搭桥后再狭窄、大动脉瘤及某些癌症。